锻造加工是利用外力使金属坯料产生塑性变形,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形状、尺寸和力学性能锻件的工艺过程。在实际生产中,常因原材料、工艺参数、设备操作等因素出现各类问题。以下是锻造加工中常见问题、原因及对应的解决方案:
一、加热环节常见问题
1. 过热与过烧
问题表现:
过热:金属晶粒粗大,锻件力学性能(尤其是韧性)下降。
过烧:晶界氧化或熔化,锻件表面出现龟裂,完全报废。
原因:
加热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。
炉温控制不均,局部温度超标。
解决方案:
严格控制加热温度(参考金属材料的始锻温度),使用温控精度高的加热设备(如电阻炉、感应炉)。
避免坯料在高温区长时间停留,采用阶梯式升温或快速加热工艺。
定期校准测温仪表,确保炉温均匀性。
2. 氧化与脱碳
问题表现:
氧化皮增厚,造成锻件表面粗糙、尺寸精度下降。
脱碳导致表层硬度降低,影响零件耐磨性和疲劳强度。
原因:
加热时金属与空气中的氧气、水蒸气等反应。
高温下碳元素向表面扩散并与介质反应。
解决方案:
采用少无氧化加热(如控制炉内气氛为中性或还原性),或使用 protective coatings(防氧化涂料)。
缩短加热时间,减少高温段停留时长。
对脱碳敏感的材料(如高碳钢、模具钢),可采用真空加热或快速感应加热。
二、变形环节常见问题
1. 锻造裂纹
问题表现:
表面裂纹:沿锻件表面扩展,呈直线或网状。
内部裂纹:隐藏于锻件内部,探伤时发现(如中心裂纹、放射状裂纹)。
原因:
原材料问题:冶金缺陷(如缩孔、夹杂物、偏析)、晶粒粗大。
工艺问题:加热速度过快(导致内外温差大)、变形量过大(尤其拔长时送进量过小)、变形温度过低(金属塑性下降)。
模具问题:模具圆角过小、表面粗糙,或打击速度过快导致应力集中。
解决方案:
严格检验原材料,避免使用有缺陷的坯料;锻造前进行均匀化退火改善组织。
控制加热速度(尤其高合金钢需缓慢加热),保证坯料内外温度均匀。
合理设计模具结构(增大圆角、优化拔模斜度),采用合适的变形速率(如液压机比锻锤更适合低塑性材料)。
控制单次变形量(拔长时送进量与单边压缩量之比≥1.5,避免 “十字裂纹”)。
2. 折叠与夹层
问题表现:
锻件表面出现直线或曲线状凹陷,严重时形成夹层,探伤可发现。
原因:
模具设计不合理(如模膛间距过小、飞边槽位置不当),金属流动紊乱。
操作不当(如拔长时压下量过大、翻转不及时,或镦粗时坯料鼓形过大)。
解决方案:
优化模具设计,确保金属流动顺畅,飞边槽尺寸匹配。
规范操作流程:拔长时控制压下量(≤坯料高度的 1/3),镦粗时防止坯料过度鼓形(高径比 H/D=2~2.5,避免失稳弯曲)。
对已产生折叠的锻件,需修磨或切除缺陷部位,严重时报废。
3. 尺寸精度不足
问题表现:
锻件尺寸超出公差范围,如长度、厚度不均匀,或模锻件错模。
原因:
模具磨损、安装不到位(如锻模错模)或弹性变形过大。
坯料体积计算误差、加热后氧化皮脱落导致体积变化。
冷却过程中收缩不均匀(尤其复杂形状锻件)。
解决方案:
定期检修模具,磨损严重时更换或补焊修复;确保模具安装精度(如使用导柱、导锁定位)。
精确计算坯料体积,预留适当加工余量(考虑氧化皮损失和收缩量)。
采用等温锻造或热模锻工艺,减少冷却收缩影响;复杂锻件可通过数值模拟(如 Deform、Forgemap)优化工艺参数。
三、冷却环节常见问题
1. 冷却开裂
问题表现:
锻件冷却后内部或表面出现裂纹,尤其高碳高合金钢(如 Cr12、高速钢)易发生。
原因:
冷却速度过快,导致内部应力(热应力、组织应力)超过材料强度极限。
锻后未及时退火,残留应力未能释放。
解决方案:
根据材料特性选择冷却方式:
空冷:适用于低碳钢、普通合金钢(如 45 钢、40Cr)。
坑冷 / 砂冷:适用于中高碳钢、低合金钢(如 T8、20CrMnTi),放入干砂或石灰坑中缓慢冷却。
炉冷:适用于高合金钢、高碳钢及大型锻件,锻后立即转入退火炉随炉冷却。
锻后及时进行去应力退火或球化退火,消除内部应力。
2. 组织不均匀
问题表现:
锻件内部晶粒大小不一(如混晶),或出现带状组织、魏氏组织。
原因:
变形温度不均匀(局部过热或低温变形),或变形程度不足(未达到再结晶温度)。
冷却速度不均匀,导致相变不一致。
解决方案:
保证加热均匀性,控制变形温度在合理区间(始锻温度~终锻温度)。
确保足够的变形量(一般≥15%~20%),使金属充分再结晶;对大型锻件采用多向锻造破碎粗大组织。
冷却过程中保持环境温度均匀(如使用缓冷坑或控温炉),必要时进行正火处理细化晶粒。